一、 田间症状及危害
水稻“褐变穗”是特殊的气候条件、发病地区环境、管理方式以及病菌积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褐变穗病主要是交链孢霉菌和附球霉菌感染,病菌孢子一般附着在稻粒、稻秆、禾本科杂草的枯死株上越冬。该病害田间发病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,其症状为水稻抽穗后不久,谷粒内颖出现褐色斑点或变褐,随病势进展变浓褐或黑褐色,称之为“褐变穗”、锈粒和黑穗,小穗轴并不坏死。发病严重时不仅影响稻米品质,降等降级,而且造成减产。

二、 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
1、感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
连年种植同一品种,面积扩大及病菌增加,导致品种的抗病性逐年下降,为“褐变穗”的大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寄主条件。
2、施肥不当促进病害发生
大量增施氮肥,且施肥时期偏晚,导致水稻抽穗后过于繁茂,贪青晚熟;同时钾肥、硅肥的施用量少,因而使品种的抗病力下降,易受到病菌的侵染。
3、天气情况
成熟期温度低、降雨多、日照少,病害更容易发生。

三、 防治措施
1、品种选择
改变单一种植结构,做到品种多样化。提倡合理布局,培育抗病品种。同时科学浸种,播种和精选种子,培育壮秧,提高水稻抗病力,是防治褐变穗的基础。
2、肥水管理
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成正比,要正确合理地增施基肥、磷、钾、硅肥,少施氮肥。为防止稻叶早枯,要浅水灌溉,增强根系发育,保持水稻活力。
3、药剂防治
根据病情和气象预报,适时防治。在水稻孕穗末期、齐穗期施药防治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