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1-3月大棚葡萄的管理,请做好以下措施!
来源: | 作者:shanxizhongnonghua | 发布时间: 1065天前 | 40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1-3月大棚葡萄的管理,请做好以下措施!

  葡萄目前在我国属于栽培范围比较广的水果之一,且多以大棚葡萄的生产形式为主。

  葡萄喜温,抗寒能力差,所以采用大棚葡萄栽培模式,既打破了种植地域的限制,又解决了其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。今天就给大家分享1-3月大棚葡萄的管理要点,供各位参考。

  目前正是大棚重要管理的开始,其关键时期准确来说应该是1-3月份。如果管理得好,来年经济效益定是可观的。所以只要做好以下几点,问题不大!

一、棚膜+温度:扣、封、破、管

扣膜封膜:

  大棚葡萄栽培覆膜的形式有两种,一是单膜覆盖,其封膜时间在1月中下旬;二是双膜覆盖,扣膜时间在每年的12月下旬至次年的一月上旬。注意:封膜时顶膜和围膜不可同时进行,同时封闭影响甚大。


  正确顺序应该是外膜扣完后约15天左右再扣内膜,保证通透性。

2、如何破眠:

  扣棚后用20%石灰氮或朵美兹20倍液进行涂芽破眠,但切不可涂顶芽;药剂处理后7天若枝条干燥需向枝条喷水一次,以促进吸收。

3、 温度和湿度控制:

  扣膜后升温要缓慢,要使气温与低温协调一致。刚开始,第一周温度不宜太高,实行低温管理为好。白天棚内的温度要在15-20℃,夜间维持5-10℃左右即可;第二周,白天棚内温度与第一周的温度一致,不变。夜间稍有变化,保持在7-10℃为宜;第三周,较前两周有变化,白天温度上升为22-28℃,夜间的温度放宽一些,只要不低于10℃就行。


  湿度这一块,控制在60%-70%再好不过了。新梢长出来后,一定要保证土壤的湿度,水分。即土壤湿度维持在70-80%,空气湿度在70%左右,棚内的夜温要不低于10%,日温不高于30℃。


  花期棚温,要控制在15-28℃,湿度是50-60%的区间。

4、 覆膜管理:

  发芽:棚内温度高于32℃,要及时掀起裙膜进行通风降温,当下午15:00后棚温下降到25℃以下时,要放下裙膜进行保温。


  当新梢生长到2公分的时候,要全园进行地膜覆盖。


  花期,棚内的温度达到30℃以上,要及时开天窗进行通风降温。


  如果棚内湿度过大起雾时,还要及时的通风排湿,以防因棚内高温高湿而造成烂芽、烂花以及加重病害的发生。


  在低温到来前,要趁早封闭大棚,并在棚外加盖防寒物或在棚内进行熏烟或者加热增温,以保证枝蔓正常生长和开花坐果。

二、肥水+枝蔓:浇、施、抹、摘

1 、三次灌水 

  覆膜前,大棚内进行一次充分灌水,即浇好盖膜水;萌芽期及时全园灌水一次,即灌萌芽水。


  萌芽后根据土壤墒情小水勤浇,切不可大水漫灌。


  花前10天根据土壤墒情灌一次催花水,但不要太多,水分过多会引起落花落果现象。

2 、施肥 

  萌芽前15天左右施催芽肥。

  开春萌芽肥推荐:

  方案一:五合一肥王+奶酶冲施肥(17-8-10)

  方案二:根土一号桶肥+根土一号5D高氮(30-15-5)

  方案三:高活性菌激酶+碳酶铵钾


  新梢开始生长后根据长势进行根外追肥;开花前10天左右施座果肥,以氮肥为主,适当增施磷钾肥。


  开花期结合喷药叶面喷施叶果靓。

3 、抹芽定枝 

  抹除结果母蔓上的副芽、弱芽和着生部位不当的芽。芽发至2-3片时,只留一个强壮芽,其余全部抹除。


  结果母枝每隔15-20公分留一芽,建议每条上留2~5个芽即可,缺枝多留、不缺枝少留,一个芽眼只留一条梢。

4 、摘心整穗 

  花前3~5天或见首花时进行摘心,一般花穗前留5~7片叶摘心,树势强则多留,巨峰等落花落果重的品种可2~4片叶重摘心。


  摘心:花下副梢单叶摘心,花上副梢留1~2片叶反复摘心,顶端副梢保留1~2个,3~4片叶反复摘心;发育枝可10~13片叶摘心,其上副梢留2~3片叶反复摘心。


  整穗:开花前一周整穗,疏除肩穗和第一、二副穗,大穗掐去1/3~1/2副穗,掐除穗尖1/5~1/4,使其穗形整齐美观。

三、病虫害管理:清、防

清园:

  清除:去年没清理干净的今年要清除,将园中的杂草、枯枝、老翘皮、病叶、残果以及残留在铁丝上绑缚新梢的塑料绳等,全部清除出园,焚烧亦或深埋。


  葡萄绒球期(建议在绒球发绿后):对全园喷一次300倍普德金液,压低病虫基数。


  此次喷药要全方面,树上、地面、立柱、架杆、铁丝都要喷遍。

防治:

  2~3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、阿维菌素、高效氯氰菊酯等,防治黑痘病、白粉病、绿盲蝽等。


  花序分离期喷施波尔·锰锌,以杀灭病菌和压低菌量。


  谢花后是灰霉病、黑痘病、炭疽病、白腐病、透翅蛾等病虫害的防治点,可用甲基托布津、嘧霉胺等进行防治。